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外貿易是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重要力量,也是密切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聯系的重要紐帶。展望2024年,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外貿新動能的培育需多措并舉,重點發力新市場,形成新增量。
拉美地區涵蓋33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超6.5億,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近年來,該地區在我國外貿大盤中的占比越來越高。2023年,中國與拉美雙邊貿易額達3.42萬億元,其中中國對拉美出口1.71萬億元,同比增長3%,遠高于全國出口平均增速;與2018年相比,對拉美的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特別是,疫情之后該地區的經濟復蘇以及拉美國家整體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引致進口需求被激發。因此,我國外貿開拓拉美地區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我國與拉美地區的33個國家均建立了貿易聯系,尤其與智利、厄瓜多爾等國相繼簽訂了自貿協定,經貿關系愈加緊密。從國別看,與我國雙邊貿易規模居前五位的拉美國家分別為巴西、墨西哥、智利、秘魯、哥倫比亞,進出口總額合計占比達82.7%。出口國家中,墨西哥排名第一,占我國對拉美出口總額的33.5%,其次為巴西24.3%,智利8%。進口國家中,巴西占比高達50.5%,其次為智利17.7%、秘魯10.5%。從產品看,雙邊貿易表現出較強的互補性,我國主要向拉美地區出口機電產品、車輛、橡膠制品等相關產品,如電話機、半導體器件、監視器及投影機、載人機動車、輪胎等,出口產品種類豐富,按照海關HS4位編碼統計,覆蓋超過了1000個品目,占比超過90%。我國自拉美國家的進口以原材料產品為主,如大豆、銅、鐵礦砂、石油等農產品和礦產品。
宏觀上,從不同國家的發展情況及我國的貿易優勢角度分析,拉美各國大致可分為四大貿易類型:一是以巴西、墨西哥、智利等為代表的全面型國家,貿易額大且產品豐富;二是以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等為代表的單一型國家,其某一類產品與我國的貿易額遠高于其他產品,如2023年秘魯礦產品對我國出口額占比高達85%;三是以巴拿馬、危地馬拉、玻利維亞等為代表的潛力型國家,近年來貿易增長迅速;四是以尼加拉瓜、海地等為代表的開發型國家,與我國貿易體量較小,有待持續挖掘提升。下一步,全面型和潛力型國家要充分深耕;單一型國家要以重點產品為抓手;開發型國家要把準新機遇,找出新突破點。
同時,在某些產品的微觀領域,我國與拉美國家貿易往來大有可為。例如,在工業化趨勢下,拉美對工業品的需求呈大幅增長趨勢,2022年秘魯化工產品進口額同比增長17%、阿根廷車輛及零部件進口額同比增長23%。半導體器件、機動車零部件等產品在中國對拉美國家的出口貿易中表現出較強的拉動作用,化工產品、機電設備等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此外,跨境電商領域也出現新“藍海”。近年來,拉美電商增勢顯著,中國商品受到當地消費者的廣泛歡迎。拉美整體的網絡普及率、支付系統、物流系統等電商生態圈也在不斷完善,為跨境電商發展提供保障,疊加節日和大促節點多、反季銷售減少備貨壓力等優勢,中國對拉美地區的跨境電商出口有很大增長空間。
面向未來,在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的背景下,中國與拉美等新興市場的產業互補性優勢更加凸顯,中國外貿市場更加多元。要進一步認識和標定拉美市場在我國對外貿易版圖上的重要地位,持續深化拓展雙方的貿易合作;根據不同國家的發展現狀,開辟新的貿易合作領域,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
首先,做好市場跟蹤調研。深入了解拉美市場,精準對接潛在需求,依托優勢產品和優勢領域,在化工、機電設備等領域拓展出口空間。聚焦新業態,推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海外倉等貿易新業態持續快速發展。國內端,運用線上繳稅等便利化手段,降低運營成本;海外端,助力跨境電商平臺企業深挖拉美市場潛力,與當地電商企業展開合作。強化合規經營,促進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讓更多適銷對路產品通過線上渠道進入拉美市場。
其次,要搭建合作機制。一方面用好現有平臺。運用與拉美相關國家的自貿協定,充分釋放關稅減免等制度型紅利,讓雙方企業在互惠貿易中都有所得。高標準辦好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等重大經貿活動,邀請拉美客商廣泛參會,不斷密切雙方的聯系。另一方面支持企業主動走出去,利用境外展會等活動,全方位支持企業拓展外貿業務,適當加密對拉美的對話交流活動,鼓勵企業多渠道融入拉美市場。
最后,要做好服務保障。完善外貿企業服務機制,助力企業構筑銷售渠道。強化人才保障,儲備和健全海外人才專業化隊伍,注重培養熟悉拉美地區語言、制度、法律等方面的綜合性人才,堅定企業開拓拉美市場的信心。為企業了解拉美市場提供信息資源,有效利用金融、法律等資源,規避交易風險。
(作者單位:山東省商務發展研究院)